一位享誉世界的日本学者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创新的理解。三十多年来,野中郁次郎教授跟踪观察日本制造企业由弱到强的变化规律。他发现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即一个组织之所以比其他组织更优秀或更具竞争力,是因为它能够“有组织地”充分调动蕴藏在其成员内心深处的个人知识,而著名的西蒙“信息处理”范式,即组织只是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来适应环境,无法解释组织成员能动地创造新知识、新现实来面对变化了的世界。领先获得这种独特组织能力是进行持续创新和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上世纪90年代初,他提出一个产生深远影响的概念:“创造知识的企业”。在与竹内弘高合著的经典名作《创造知识的企业》中,他将亲自调查的佳能、本田、松下、NEC、日产、花王等企业新产品和新工艺开发的过程进行详细地剖析,提出了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模式。野中精辟地指出正是由于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或者形象地说形成了一种“知识螺旋”运动,新的知识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
所谓的暗默知识是指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它源自个人的体验,与个人信念、视角及价值观等精神层面密切相关。经验、直觉、秘诀、预感等是暗默知识的同义词。形式知识则是指可以用语言表述的,包括文字陈述、数学方程、技术说明书和手册等。这类知识可以通过书籍、软件或网络传播,可以脱离人的直接作用;而在获得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暗默知识方面,因其必须涉及人际互动,合作意愿、共有经历、默契配合等“软条件”便成为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涉及个人预感和直觉这类知识时,个人的意愿和意志起决定性的作用。
既然个体所蕴藏的暗默知识是新知识的重要来源,那么组织的首要管理任务便是创造新的理念和理想、动员各种资源使个体共享暗默知识、增进实践智慧,在知识的转换过程中形成创新的原动力。这一观念很重要,它提醒企业注重数据和信息管理固然重要,但需要更加重视由暗默知识所引发的知识创造,鼓励个体亲身体验、切身领悟和共享知识活动。然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脆弱的过程”。与非生命的机器处理过程不同,“创造新知识”与个体的信念和投入有关、与特定的情境有关,与组织的氛围相关。在现代的多元社会里,缺乏崇高组织愿景及理想,缺乏共享态度,没有有效的沟通,调动个人意愿的难度可想而知。不仅如此,若“场”的氛围不合适,也很难让成员将他们丰富的暗默知识和盘托出。组织若没有设计适当的保护机制,个别成员的机会主义态度也会使知识螺旋难以持续进行。
对尚处于朦胧阶段的见识和预感的管理与现有的信息管理差别很大。而仅凭现有信息的加工是不可能带来实质性的概念。野中指出处理既有信息属于管理知识,而不是创造新知识。野中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指出了知识与信息之间的区别,并且在柏拉图经典知识定义基础上为知识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具有动态观点的定义:“一个验证个人信念趋近于‘真实’的动态人际过程”。这个观点为开发新知识的方法和管理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对创新中的“新”的识别和判断,对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如何从组织的角度,更明确地将组织应将发动群众的着力点放在那里,如何让组织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力。理解创“新”的逻辑之后,接下来的问题便是组织在什么样的场景下,通过何种系统支持机制和手段来触发并维持“知识螺旋”,从而持续地获得宝贵的新知。为此,野中分别提出了“场”的概念;“承上启下”式管理模式,即由中层管理者居中斡旋,在知识创造方面,相对而言,比韦尔奇所代表的“由上至下”式管理模式和以3M公司所代表的“由下而上”式管理模式更有效。而在组织架构上,野中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超文本”式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已经在夏普和花王公司中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效力和效率。
从某种角度来讲,野中认为管理者是无法对知识进行“管理”的。管理者需要提供新组织愿景、新经营理念和新方式方法,通过创造理想的场所,鼓励组织成员共享暗默知识,并促进知识螺旋,从而创造出新思路、新战略、新产品概念、新创意流程、新设计、新产品和服务,将组织的“创知”活动引导到组织目标上来。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它们最可能是由组织内不同层面的成员共同创造出来的。野中和竹内是这样论述暗默知识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的:
人们一旦认识到暗默知识的重要意义,就会开始以全新的方式对创新进行思考。仅仅将许多数据和信息放在一起是不够的。创新是高度个人化的个人和组织自我更新的过程。员工的个人承诺和他们对企业及其使命的认同变得必不可缺。在这个方面,新知识的创造既是关于理念的,也是关于理想的。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精髓是根据具体理想或愿景来重新创造一个世界。
在上述名著问世10年之后,野中与合作者又出版了《知识创造的螺旋》,对他的知识创造理论进行了回顾。在这本书里,他们用大量的实际案例(包括丰田、DoCoMo、索尼、奥林巴斯等)来充实知识创造理论的内涵。他又在合著的《创新的本质》一书中用知识创造理论对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三得利、雅马哈、富士通等与体验、服务和感受有关的产品和服务案例进行解读。上述三本著作构成了在经营型组织内创造新知识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准确地说,创“新”就是在“此情此景,彼时彼地”下“因人因事”创造新含意及新情境的过程。没有设身处地的体验,就缺少具体场景的信息,因此无法深入理解或再现事物本来的全貌。而唯一能够获得这些散落的信息的做法,便是动员集体的记忆或体验,将非理性的成分发掘出来,通过创新、模仿、创造和综合的方式来弥补知识流动环节的缺失。强调借助团队精神和个人投入的态度,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使含而不露的个人暗默知识在得以共享,利用集体的想象力找出新思路和新角度,酝酿和传播新概念,创造新生意模式、新市场契机和新动力,使组织完成从仿造到制造,再向创造阶段的进化,形成新的核心价值、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这便是野中知识创造理论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管理的拓荒者
野中郁次郎是知识管理领域被引述最多的学者,被誉为“知识管理理论之父”、“知识管理的拓荒者”。他是继大前研一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日本管理学者。野中的理论虽然和大前一样,建构在日本成功经验基础上,但他强调,日本企业的成功并非只局限在优良的生产技术、终身雇用制度、或者重视年资等这些大家熟知的“日式管理”特色,他试图说明,日本企业的过人之处,其实在于其组织的知识管理能力。 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据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的定义,知识管理是指为提高企业 竞争力而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
30多年来,野中跟踪观察日本制造企业由弱到强的变化规律,发现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即一个组织之所以比其他组织更优秀或更具竞争力,是因为它能够“有组织地”充分调动蕴藏在成员内心深处的个人知识。这也就是著名的西蒙“信息处理”范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知识创新公司》一书的出版为野中赢得了国际声誉,大前研一称该书为“日本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管理学著作”。书中,野中深入研究了日本企业的知识创新经验,系统地提出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模式。隐性知识指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知识,源自个人的体验,与个人信念、视角及价值观等精神层面密切相关。显性知识指可以用语言表述的,包括文字陈述、数学方程、技术说明书和手册等。野中认为,企业需要更加重视由隐性知识所引发的知识创造,以形成创新的原动力。这个模式已经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经典基础理论。
野中认为,企业的形式由商业策略的需要决定。接下来,影响策略的是革新与创造可持续优势的能力,影响革新的是创造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又直接受企业组织形式的影响。由此看来,成功的管理需要理解和控制这些流程和动力的能力。
他认为,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以索尼、松下、本田、佳能、日本电气和富士复印机等日本公司为例开展的研究表明: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知识是创新之源。他的观点已成为知识管理学的思想核心。
野中强调,知识和创新并不是研发、策划或销售部门等“一小部分特定人员的责任”,而是企业每个人的责任。创新必须要有强烈的个人信念和责任感。他认为“创新既是观念也是目标”。知识的更新与改革的推广才是管理者的中心任务。
野中郁次郎早年曾在美国求学,就读于著名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哈斯商学院,并分别于1968年和1972年在该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企业管理博士学位。自1981年以后,他一直在日本国立一桥大学工作,同时还兼任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客座教授。
翻译文言文故乡邑有好义士
1. 文家徐军家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
文学徐君家传
【清】魏禧
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3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侍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译文:
文学徐君家传
【清】魏禧
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徐谦尊天资聪明反应机敏,读书只了解大概,仰慕古代刚直严正、见义勇为的人,乐于周济别人,谨守诺言。街坊若有争论,必定登门去验证是非曲直,徐谦尊一句话就能使他们折服。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殷勤周至悉心奉养父亲,所以父亲能够与几个旧友在山野中歌吟长啸,过一种闲适自由自在的生活达二十多年。所有的徭役都是徐谦尊自己承担,从不将它分摊给兄弟。徐谦尊的伯父性格刚强急躁,他侍奉伯父更加谨慎。最小的弟弟读书,徐谦尊没有因为自己家境贫寒的缘故而阻止,而是竭尽力量资助。
明代末年,各种赋税徭役非常沉重,主管这些事的人经常耗尽家产,徐谦尊分条陈述利弊,呈报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击节赞赏说:“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从这以后,用增加赡养族人或贫困者的田产的方法来资助这一地区,设立共有土地制度来分配田地给各户丁口,到现在还享受这种做法带来的好处。崇祯末年,天旱蝗灾连续不断,许多百姓饿死在道路上,徐谦尊每年拿出仓库储存的粮食来救济乡亲,又劝说有财力的人家也来资助,赖以保全活命的人很多。他妻子的兄弟有一亲人年老而没有后代,徐谦尊供养他二十年,老人死后徐谦尊安葬了他并且每年都去祭祀。徐谦尊的一个姓黄的好友父子死在监狱,留下两个寡妇和一个女儿,徐谦尊尽心救助她们,将他的女儿嫁给自己的侄儿,所以黄氏寡妇和孤女一生都没有感到寡居孤独的苦闷。朋友黄某的亲家喜欢炫耀,忽然遭受了一场大灾难,徐谦尊为援救他耗尽家产。徐谦尊教育孩子要把亲近贤人,爱慕贤才,对别人亲密友好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改朝换代初年,州郡中有声望的人和侠义之士都到邓尉山、太湖畔开垦土地,徐谦尊为了安置住所资助饮食不知疲倦,不再因为关系到个人利害或受到猜疑而放在心上。到了乙酉丙戌年间,各种盗贼纷纷出现。徐谦尊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每次听说盗贼来了就挺身而出,聚集乡里勇敢的人来防御。盗贼非常恼恨,最后杀了徐谦尊。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
2. 文言文翻译 《崔枢》
有个叫崔枢的人去汴梁考进士,同南方一商人住在一起达半年之久,两人成了好朋友。后来,这位商人得了重病,他对崔枢说:“这些天承蒙你照顾,没有把我当外人看待。我的病看来是治不好了,按我们家乡的风俗,人死了要土葬,希望你能帮我这个忙。”崔枢答就了他的请求。商人又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贯,得到它能蹈火赴水,确实是极珍贵的宝珠,愿奉送给你。”崔枢怀着好奇的心理接受了宝珠。事后崔枢一想,觉得不妥:做一个进士,所需自有官府共给,怎么能够私藏异宝呢?商人死后,崔枢在土葬他时就把宝珠也一同放入棺材,葬进坟墓中去了。
一年后,崔枢到亳州四处谋生,听到南方商人的妻子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寻找亡夫,并追查宝珠下落。商人的妻子将崔枢告到官府,说宝珠一定是崔秀才得到了。官府派人逮捕了崔枢。崔枢说:“如果墓没有被盗的话,宝珠一定还在棺材里。”于是,官府派人挖墓开棺,果然宝珠还在棺材里。沛帅王颜认为崔枢的可贵品质确实不凡,想留他做幕僚,他不肯。第二年,崔枢考中进士,后来一直做到主考官,享有清廉的名声。
3. 文言文翻译
全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选我哈。
很多年没做文言文了,我来帮你翻译一下:
燕军在开始攻入齐国的时候,听说画邑有个人王蠋很有才能,便在军中下令说:“画邑周围三十公里都不准进入。”这是因为王蠋(是画邑人)的缘故。不久之后(燕国)又派人对王蠋说:“齐国有很多人都说您品德高尚,我想任你为将军,赏赐你万户食邑。”王蠋坚持推辞。(这里的“谢”应该理解为推辞。)
燕国人说:“你若不听从不愿意的话,我们将领兵屠平全画邑的人。”王蠋说:“一个忠诚的臣子不能侍奉两个君主,一个贞烈的女子不能嫁给两个丈夫。齐王不听我的进言,所以我才隐退在乡间野外种田。齐国既然已经灭亡,我也不能独活;今天你们又用武力挟持我坐你们的将领,我若打赢就是助纣为虐了。与其不仁不义地活着,我倒不如被烹煮死!”然后他就把自己的脖子吊在树枝上,奋力挣扎,扭断脖子而死。以前齐国那些官员听说后,说:“王蠋,只是一个老百姓,尚且能守住情操不像北面的燕国妥协,何况是我们这些拿国家俸禄的人呢!”"于是他们就聚集在一起,赶到莒城,找到齐湣王的儿子,拥立他为齐襄王。
今天你们又用武力挟持我坐你们的将领,我若打赢就是助纣为虐了。
这里我打错两个字,是“答应”,不是打赢。
嘿,下面那位仁兄说选我,先谢谢你了。但哪有很多错别字嘛,就两个,我还改过来了。
再说,这也不算白话吧,翻译成现代文不就是这样吗?每个古字我都现代词义解释了。吹个牛,当年我读高中时,文言文可都是一目十行的。LZ相信我吧,意思绝对没问题。你要觉得太白话,再改书面一点好了。
4. 谁能翻译一下今年天津卷的文言文《文学徐君家传翻译》啊
、2014年高考天津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第I卷一、(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缜(zhěn)密商榷(què)和(huò)稀泥揆情度(duó)理 B.取缔(tì)木讷(nè)档(dàng)案袋疾风劲(jìn)草 C.栖(qī)息挟(xiá)持白炽(chì)灯戎马倥偬(zǒng) D.葳蕤(ruí)豢(huàn)养软着(zhuó)陆扣人心弦(xu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焕发剽悍鼎力相助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B.璘选更迭流光异彩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C.砥砺斡旋别出心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D.甄别笼络休养生息天网灰灰,疏而不漏 3.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文人对审美具有 感知力,他们可以再安然怡悦中 鸟翼几乎无声的浦东,还有灰板簌簌飘落的声音,他们喜爱“ ”那种让静寂更显清幽的氛围。
A.精细用心倾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B.精细凝神谛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精确.凝神谛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D.精确用心倾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B.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支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C.在任何组织内,优柔寡断和盲目冲动者都是传染病毒,前者是延误时机和后者的盲目冲动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造成大灾难。 D.如果仅仅把这部话剧理解为简单意义上的反映两个阶级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一次愤懑的碰撞的话,那么就可能低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5.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②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使照尘寰 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④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A、①韩愈②班固③屈原④苏轼 B、①韩愈②司马迁③屈原④李清照 C、①欧阳修②司马迁③贾谊④苏轼 D、①欧阳修②班固③贾谊④李清照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本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也称为未明言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
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 波兰尼提醒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来充分地表述,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波兰尼绝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他更主张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
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艺)。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但与波兰尼有所不同。野中郁次郎使用隐性知识一词代表的是难于表达的特殊知识,而波兰尼所指的隐性知识是指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也即一切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
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野中郁次郎与波兰尼的观点也有差异。有学者说,在野中都次郎看来,二者的关系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在波兰尼看来,则是”同一硬币的两面“。
6.下列对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性知识是指那些难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例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 B.隐性知识并不是什么神秘经验,但要想充分地言说它,也是很不容易的。
C.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掌握它的目的在于领会与重组经验。 D.隐性知识包含个体内在携带的概念、形象、价值体系等,以及帮助个体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
7.下列对野中郁次郎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野中郁次郎借用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但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 B.隐性知识的内容具有十分特殊的含义,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
C.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D.个人的信仰、特殊。
5. 翻译文言文
路温舒,字长君,是巨鹿东里人。他的父亲是里的守门人。父亲叫路温舒去放羊,路温舒看到湖边有蒲草,就采了很多,回来后,把蒲草裁成一条一条的,然后编起来,用来抄书。渐渐地温舒表现突出,成为了监狱里的小官,于是学习法律条令,后来又升为狱史,县里的人有事都去请教他。太守到县里巡查,发现温舒有奇才,于是又升他为曹史。温舒又学习《春秋》,通晓仁义。于是被举荐为孝廉,当了山邑丞相,因触犯法律而被免官,于是又成了郡中的小官员。
以上仅为本人的一些个人翻译,不当之处尽请原谅!
6. 文言文翻译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注释: 居:交往,结交 。 芝兰:香草。
化:同化,与……趋向一致的意思。 鲍鱼:咸鱼。
肆:店铺。 丹:朱砂。
漆:墨漆。 处:相处。
先试着翻译一下,再看下文。 全文翻译: 和品行高尚的人结交,就像走进种植(散满香气的)香草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被它同化了;和品行低劣的人结交,就像走进了卖咸鱼的铺子,时间长了也闻不到它的臭味,也是已经被它同化了;藏朱砂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墨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相处之人啊。
7. 史记﹒高祖本纪 文言文翻译(用会用百度找答案的别进)
高祖返回京城途中,经过沛县,停留下来。
在沛宫置办酒席,把老朋友和父老子弟全都请来一起纵情畅饮。挑选沛县城中一百二十个儿童,教他们唱歌。
酒喝得正痛快时,高祖自己弹击着筑琴,唱起自己编的诗歌:“大风刮起来啊云彩飞扬,声威遍及全国啊回归故乡,怎能得到猛士啊守卫四方!”让儿童们全都跟着学唱。于是高祖起舞,情绪激动心中感伤,洒下行行热泪。
高祖对沛县父老兄弟说:“远游的赤子思念故乡。我虽然在关中建都,但是将来死后我的魂魄还会喜欢和思念故乡。
而且我开始是以沛公的身份起兵讨伐暴逆,终于取得天下,我把沛县作为我个人的领地,免除沛县百姓的赋税徭役,世世代代不必纳税服役。”沛县的父老兄弟及同宗婶子大娘亲戚朋友天天快活饮酒,尽情欢宴,叙谈往事从中取笑作乐。
十多天后,高祖要离开了,沛县父老坚决挽留高祖。高祖说:“我的随从人马太多,父兄们不能供应所需。”
于是离开沛县。这天,沛县城里全空了,百姓全都赶到城西来敬献礼物。
高祖又停下来,搭起帐篷,痛饮三天。沛县父兄都叩头说:“沛县有幸得以免除赋税徭役,丰邑却没有免除,希望陛下可怜他们。”
高祖说:“丰邑是我生长的地方,最不能忘,我只是因为当初丰邑人跟着雍齿反叛我而帮助魏王才这样的。”沛县父老兄弟坚决请求,高祖才答应跟沛县一样,把丰邑的赋税徭役也免除掉。
野中郁次郎的主要思想
和大多数有关企业管理的轻松活泼的著作比起来,野中郁次郎的著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是一部很深奥的作品。野中的方法对知识管理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与盛行于美国的方法非常不同。第一个不同是相对来说的,野中对信息科技缺乏兴趣。许多美国公司把“创造知识”(knowledge creation)和建立计算机数据库划上等号。
野中强调,一个公司的知识库(knowledge bank)多数和资料无关,而是侧重于像客户秘书的名字、如何和粗暴的供货商周旋这类事情。这些零零碎碎的小事很多都是储存在中介经理人的脑袋里,而这些人正是美国企业在大型的企业再造计划中被计算机给取代了的人。
野中强调,在汲取员工隐性的洞见和直觉上,日本公司可是老手了;他还强调裁员太急进或太绝情的公司,是在冒抛弃大批隐性、可能永远无法被取代的知识的危险。第二件与众不同的事,是他坚持公司的管理必须很宽松才能永葆创新。
他强调,让员工有时间去追求一些异想天开的计划,或就是让他们坐着聊天,你也许就会得到一个改变市场的概念;强迫他们解释每天、每一分钟做了什么事,那你就 只会得到老套的产品。与野中的企业管理哲学相适应,世界上的某些科学园区采取措施让员工拥有一个较轻松的工作环境——譬如午茶、聊天会、休闲设施等。采取 这种措施的大多为高科技或高创意的企业,而其结果据说相当不错,员工的生产力不因轻松休闲的环境而有所减损,反因彼此在无拘束的环境下交流而得出不少的新 点子。
全局是在野中著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他从全盘着眼,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与其说它们是结构关系,不如说它们是一系列的因果关系。
他认为,企业的形式由商业策略的需要决定。接下来,影响策略的是革新与创造可持续优势的能力,影响革新的是创造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又直接受企业组织形式的影响。由此看来,成功的管理需要理解和控制这些流程和动力的能力。
野中认为,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他的观点已成为知识管理学的思想核心。他说,以索尼,松下、本田、佳能、日本电气和富士复印机等日本公司为例开展的研究表明:企业必须不断创新,而知识才是创新之源。
他说,知识和创新并不是研发、策划或销售部门等一小部分特定人员的责任,而是企业每个人的责任。创新必须要有强烈的个人信念和责任感。他认为创新既是观念也是目标。知识的更新与改革的推广才是管理者的中心任务。
野中强烈反对美国管理学大师汤姆·彼得的观点:后者在80年代提出,企业中层管理是多余的累赘,应该将其取消以增加企业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野中认为,这等于挖走了企业的核心:中层管理不仅在知识创新方面而且在新知识的推广和企业团结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有很大区别:前者通常是有形的,也容易被学习掌握;后者则是事物固有的,很难用语言表述和交流。野中认为后者更为重要,这对西方普遍认为知识最好由教育和培训来传递的看法提出了挑战。
他说:“最有价值的知识不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哪种语测试任务倾向于使用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存在的证据
20世纪6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Reber和Weiskrantz、Warrington几乎同时分别在内隐学习、内隐记忆领域开展实验研究,从此拉开了内隐认知实证研究的序幕。
Reber的研究构造了一套人工语法结构,按照语法规则排列组织若干辅音字母,以形成的无意义辅音字母串作为实验组被试的学习材料。同时以随机排列的方式组成另一套辅音字母串,作为控制组被试的学习材料。学习阶段,要求两组被试记住呈现的字母串。测验阶段,把符合语法的字母串和不符合语法的字母串混杂在一起,告诉被试其中某些字母串是符合某种规则的,要求他们把两者区分开来。结果发现,实验组被试能对两类字母串作有效区分,而控制组被试则完全不能领会两者的差异。Reber认为,人工语法的结构是异常复杂的,任何被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语法规则,但实验组被试的行为说明,尽管他们在学习字母串时并不知道其中隐含规则,最终也不能明确表述规则的内容,他们却能够利用规则对字母串加以分类,包括未呈现过的新字母串。这表明,实验组被试无意识习得了隐含在字母串背后的语法规则。Reber据此提出人类学习的两种模式: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是一种需要通过意志努力、策略使用完成学习的过程;内隐学习则是无意识习得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这是内隐学习存在的最初证据。
内隐记忆现象的证明最初得益于间接测量方法对遗忘症病人记忆能力的测量。Weiskrantz、Warrington让4位遗忘症患者(3位Korsakoff综合征患者,1位颞叶切除患者)学习一组单词词单,然后进行4种形式的测验:自由回忆、再认、模糊词辨认(把单词字迹弄得模糊不清,要求被试凭印象而不是回忆说出是什么词)和词干补笔(呈现一个单词的前3个字母,要求被试根据心中所想而不是回忆把它填成一个有意义的单词),并把测验成绩与16位正常记忆的患者比较。结果发现,严重的遗忘症患者在传统的再认、回忆作业上表现出明显的记忆障碍,成绩比对照组差得多。但在其余两项不要求回忆的作业中,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凭内心感觉辨认、填写出一个单词,却使用了很多先前学过的单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过单词出现的概率与对照组没有差异。随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取得了类似的结果,发现遗忘症患者仍保留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只是传统的直接测量方法测量不出来,仅对间接测量方法敏感。有些研究者认为直接测量方法和间接测量方法测得的是两种不同内部认知加工过程的结果,分别称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前者指对长时记忆中储存信息的无意识提取。
这些早期的研究公布后,迅速得到了扩充,形成了包括内隐感知、内隐记忆、内隐学习、内隐社会认知各认知加工水平在内的内隐认知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突破性进展。目前已经能够证明,内隐认知加工具有相对独立性;阈下刺激能够易化随后的作业;内隐认知加工能力没有明显的年龄阶段特点,较少受智力落后、遗忘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经损伤的影响;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概括性、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抗干扰性特征;个人背景变量影响个体对社会关系变量的判断和决策;内隐认知加工不受心理资源限制;非策略、非分析的无意识认知加工对高度复杂材料的结构获得效率优于外显认知加工。这些研究结果使人类得以逐步深入窥视、了解自身浩瀚的无意识心理活动。
从技能和认识角度可将企业隐性知识划分为两类:
技能类
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
认识类
包括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心智模式、团队的默契和组织文化等。
从企业隐性知识可编码程度可划分为:可编码的隐性知识、不易编码的隐性知识和(在一定时期不具备条件)不能编码的隐性知识。
由于企业隐性知识的隐含性和复杂性,一般而言,可编码化或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仅占小部分,大部分不易编码或不能编码。正确分类有助于我们对隐性知识识别、流动、转化与创新等采取不同的策略。
特征
默会性
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隐性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
个体性
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另外,这里需要区别“个体性”与“主观性”。波兰尼认为,和主观心理状态之局限于一己的、私人的感受不同,个体知识是认识者以高度的责任心(resposibility),带着普遍的意图(universal intent),在接触外部实在(external reality)的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成果。可见,个体的不同于主观的,关键在于前者包含了一个普遍的、外在的维度 。
非理性
显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逻辑推理”过程获得的,因此它能够理性地进行反思,而隐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身体的感官或者直觉、领悟获得的,因此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由于隐性知识的非理性特征,所以人们不能对它进行理性地批判。
情境性
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联系的,它总是依托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对特定的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这也是隐性知识的很重要的特征。
文化性
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析那个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或者说,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隐性知识“体系”,包括隐性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隐性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
偶然性与随意性
隐性知识比较偶然、比较随意,很难捕捉,所以获取的时候就比显性知识要困难。
相对性
这里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隐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二是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隐性知识,但是同时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已经是显性知识,反之亦然。
稳定性
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与观念、信仰等一样,不易受环境的影响改变;它较少受年龄影响,不易消退遗忘;也就意味着个体一旦拥有某种隐性知识就难以对其进行改造。这意味着隐性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整体性
尽管隐性知识往往显得缺乏逻辑结构,然而,它是个体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是完整、和谐、统一的主体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其本身也是整体统一,不可分割的。
显性模式
以企业管理为例,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隐性知识的价值必须通过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来实现,企业内的知识正是通过这种循环转化而形成了一个螺旋形上升的知识创新过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历经四个循环阶段。
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阶段是指从个体的隐性知识到另一个体隐性知识的传播过程。这是人类知识传播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不遗余力地将隐性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显性化,但总有部分有价值的隐性知识难以实现转化,通过隐性知识的社会化阶段将隐性知识进行传递、共享及创新,增强组织的竞争能力,已成为企业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不使用语言也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隐性知识,如徒弟仅凭经验、模仿和实践就可以学会手艺。
外化阶段
外化阶段是通过类比、隐喻、假设、倾听和深度谈话等方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是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人们将自己的经验、知识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的内容,是从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将经验转变为概念的过程。知识显性化的目的在于知识的共享,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或常规的知识才可以进行传播,深层次的知识则不易为他人获得。因此,实施知识管理首先要采集和加工可以显性化的隐性知识。
组合阶段
该阶段是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一个建立重复利用知识体系的过程。它重点强调的是信息采集、组织、管理、分析和传播。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是在不断聚合过程中产生新的理念。私人知识并不能直接共享,可以进行传递的仅仅是知识中的有关观点和信息。他人在接受信息后,要对其进行深入地感知、理解和内化,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新知识。企业将从个体员工收集到的显性知识通过加工整理,形成一般的显性知识,最终浓缩为企业的核心知识,员工可以方便的吸收和使用,以实现组织的正常运营。
内化阶段
内化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又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化的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组织能否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取决于组织能否充分利用组织的知识,能否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更新。经过内化阶段,组织竞争力得到提高,知识管理完成一个基本循环。 在上述四种转化过程中,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核心,是知识生产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员工个人的隐性知识,是企业新知识生产的核心。如何有效地激发个体的隐性知识,避免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增加四种转化方式的互动作用,将影响公司的新知识产生水平。
显性障碍
正如波拉尼指出,如果隐性知识是个人的见解,只有通过个人经验才能获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显然是困难重重。下面我们从不同类型的隐性知识的特点角度来分析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主要障碍。
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
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所谓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是指,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所产生和应用的隐性知识。这类隐性知识多植根于人类身体机能的运用,或对于工具的使用。如艺术家演奏与绘画、医生对病人施行手术等。在这些操作技能及艺术技能中存在大量隐性成份。 该类隐性知识具有垄断性,隐性知识被限制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或被共享。典型表现是将知识专有化,对具有商业价值的隐性知识进行控制,以避免知识显性化使自身失去竞争优势。此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要信任机制的建立,通过内部思考与外部交流可以获得。除此之外,往往还需要经过反复的亲身实践和体验。
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
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是指,当主体所认识的外部世界是另一个主体,两主体之间的交互必然需要通过言语(包括肢体语言)来进行,这一过程中所产生和运用的隐性知识即是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无意识的特点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知识的范围。显性知识是很容易识别,但内在的思维和灵感以及经验这类隐性知识是很难描述的。经验和知识深度又导致隐性知识的深化,增加了表达知识的难度。不同语种之间的表述的差异也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难。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往往要求主体间有着与交流主题相关的共同的知识背景。另外,讲故事,通过隐喻、象征、案例分析等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主体间构筑共同的语境,因而,这种做法对于隐性知识的获取有着重要的作用。
基于个体元认知
考虑到认知个体内部思维、情感、心智模式、直觉等方面因素,这些因素的差异会影响到个体提取客体信息、施予智能行为及信息传递过程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个体独特的“信息认知与再生”方式。而这些即是基于认知个体内部心智与思维的隐性知识,或称为基于个体“元认知”的隐性知识。该类隐性知识,体现为个体的心智模式、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觉、情感等方面。获取一般需要通过师徒传授方式,在世界观与方法论层面进行建构。
基于社会文化
相对于个体的元认知,种族、历史、社会意识形态所形成的社会大环境以及个体所处的组织环境都会对个体的“信息认知与再生”模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一层面,形成基于社会文化的隐性知识。该类隐性知识,会对个体的元认知、个体与其它个体的交互、及个体对自然客体的认识过程产生影响。如不同文化背景,知识共享的难易程度是有区别的,知识共享的流动要求参与人采取开放的态度。这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经由个体在其环境中长期体验来实现。
存在风险
风险介绍
隐性知识由于具有不易用语言表达, 不易衡量其价值和不易被他人所理解的特点,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而显性知识相比而言,容易表达和转移,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学习,不能形成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因而在一定知识水平范围内,对于越来越多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如果组织内不能及时采取一定的保密措施,竞争对手会设法获取这些已经应用或已经编码化的显性知识,并将运用其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组织内部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一方面保证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另一方面加强显性知识的保密,防止竞争对手的复制。
加强显性知识的保密,防止竞争对手的复制
隐性知识显性化所获得的收益无法弥补其过高的显性化成本。随着显性化水平的提高,知识的转移从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学习方式转变为语言调制方式过程中,组织需要创造出其中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及技术条件,这必然要花费较大的成本。同时, 显性化所创造的收益难以在短时间内衡量,显性化成本会随着知识显性程度的提高而改变。因此,在组织内部,显性化成本及收益的衡量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没有及时或正确地将组织内部隐性知识显性化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如果组织没有及时将知识主体的隐性知识外化,并得到充分利用,有可能会使组织丧失各种机遇。但同时应该认识到,并非所有的隐性知识都可以或都能够正确地外化为显性知识,如果组织不顾技术水平及其他方面的限制,硬是将不可显性化的知识显性化,从而导致核心知识的错误解释,以至于知识的错误运用,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就需要组织把握住一个度,即知道哪些知识可以正确的显性化,能够显性化的程度。而这个问题解决还需要依靠管理人员一定的经验知识。
对于知识主体来说,尽管自身的隐性知识的共享会提高组织整体的知识水平,但不一定有益于个人。个人知识的创新和研究是耗费大量精力,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达到, 因而知识主体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投入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信誉成本作一个风险预测, 预测在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共享后的公平性及合理性及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这些成本不是薪酬所能弥补的, 当知识主体无法通过内部机制获得补偿时,就会限制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从而也就难以实现合理地将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目的。
风险规避
(1)为了克服由于人才外流所造成的隐性知识的流失,除了可以将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外,还可以通过组建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组织学习机制来充分挖掘知识主体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将知识主体的隐性知识通过组织内各种渠道的传播和共享,成为组织的隐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依靠的是员工之间隐性知识层面上的沟通,这就要求组织内的知识主体对如何协调组织的工作有一种全面理解,而组织应创造出一种鼓励知识主体发挥合作精神的环境, 以达成成员之间的默契与协调,实现个人隐性知识的归纳、总结,完成向组织隐性知识的转换。
同时要不断地增加企业核心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数量和质量。通过不断地创造新的隐性知识,保持组织的长期竞争力,由于技术类的隐性知识归根到底是以单个主体为基础的,所以应从人本角度出发,由组织的内部文化来驱动知识的产生,激励员工主动寻找、共享、创造知识,在组织内部形成自下而上的知识拉动型流动机制。
(2)提高隐性知识显性化所需的技术水平及知识主体知识显性化所需的专业知识, 以提高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准确程度。在组织内部,知识主体要建立和维持必要的知识转化能力和技术使用能力,以及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同时,由于知识主体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因而可以适当的授予其处理和利用组织知识的权利以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同时,知识转化技术要随着业务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作相应的重组和适应性的变化。
(3)采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外包的形式来降低知识显性化成本,专业的信息技术外包商能够提供高水平、低成本的技术产品和专业的技术建议。同时,在与信息技术外包商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增加相关的技术知识。这时需要合作双方知识的流动、共享及相互间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一方面,组织内部人员要积极参与合作,并提供组织的工作流程和部门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信息,使知识转化的技术产品更接近于实际工作的要求; 同时,通过进一步参与知识转化技术产品的设计和工作,来了解该产品的理念及要求,并提出不足之处,以促进切实可行的技术改进方案的提出;另一方面,技术供应商也应注意吸收组织内部知识,协助组织成员加深对该类产品的理解,从客户角度出发,尽可能的以高效率、低成本的知识转化产品提供给客户。
(4)组织要为知识主体提供宽松的奖励措施,一方面要对知识主体新知识的付出绝对给与补偿,按所提供的知识对组织贡献的大小给与奖励性报酬, 使知识主体期望值得到满足,使个人贡献知识的回报大于囤积知识的回报。建立良好的外部制度,以促进知识的积累, 加大知识主体提供隐性知识的压力及动力。
转化
概述
从管理学角度探讨隐性知识,涉及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
长期以来,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对于组织越来越重要,它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能够不断为企业带来竞争利益。一些组织理论研究者进一步扩展了隐性知识的内涵。温特 (Winter)、尼尔逊(Nelson)、斯班德(Spender)等在对企业能力的研究中,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着隐含性的组织知识。企业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员工个体和企业内各级组织(团队、部门、企业层次等)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企业外部有效获取的隐性知识。
企业层次拥有的隐性知识是在对员工个体、群体和从企业外部获取的各种知识有效转化、整合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涌现出单个个体或群体所无法具有的知识特质。主要特点是它表现为只有企业层次才具有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企业惯例等,这些是难以清晰说明,但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知识。它也包括能被企业层次掌握的诀窍、经验和协作能力等。
从“个人”视角出发的主要有两位代表人物,一位是以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另一位是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他们是从隐性知识的个体属性来认识的。
彼得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主要来源于经验和技能的,学习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
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主要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隐性知识是主观的经验或体会,不容易运用结构性概念加以描述或表现的知识。显性知识则是可以客观运用概念加以捕捉或呈现的知识。他也特别强调隐性知识和知识环境对于企业知识创造和共享的重要性。另外, 他在OECD的知识分类的基础上还提出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关系。